在腊洞村口造房子的村民 杨红军/摄
在腊洞村口造房子的村民 杨红军/摄
在腊洞村口造房子的村民 杨红军/摄
贵州黔东南的大山中行走,茂密的森林和漫山遍野的青雾,加上随处可见的潺潺溪流,组成一幅幅秀丽的风景画。身处其中,真如人在画中。而零星散布在大山角落里的村庄,不时闯进路人视野,古朴得令人惊奇。
假如你幸运地走进这些古村落,最吸引你的无疑是那一幢一幢的木头房子。它们穿着被风雨和岁月浸染的深红或者黄褐色的“外衣”,披着青黛色的旧瓦,似乎正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沧桑。
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,如果在城市里购置一幢木结构房子,几乎等于在开玩笑。除了极少数被当做文物保护起来的亭台楼阁、宫廷寺院之外,现代样式的木结构房子已经凤毛麟角了。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房子,以及居住木房子的记忆,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、城市的扩张而褪去。而在一些农村,特别是地处深山的传统村落中,木房子如同珍稀物种一样顽强地存在着。而存在的原因之一却是被现代“遗忘”。
幸好,在黔东南,还有人在做这种传统的木房子。贵州的大山里,不时可看到工匠师傅们走乡串村,为苗族、侗族还有瑶族的山民们建造木结构房屋。
木匠工作时所用的刨子等工具。有人考证,中国人至少在宋代已经开始使用平推刨子。
新伐的杉木,斫去树皮后,散发出略微有些刺鼻的木料香气。用刨子将木料找平,刨得光滑。拉出墨盒里的线,定好位置,轻轻地拉起、一弹,一条墨际线就弹出了下锯子的轨道。一支带有尖头的墨笔,还要标好斧凿砍凿的位置。这样一弹一标,榫卯的位置、咬合的尺寸就定好了。一卯一榫,一阴一阳,传统的建造智慧,牢牢构建起一座可以居住上百年的房屋。
但是,这里从事木匠这一职业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了,如果没了工匠…我们还能看到这些美丽的乡村和瑰丽的建筑艺术么?